日照小说网 > 三国之最强皇帝 > 第361章 衣锦还乡(二)

第361章 衣锦还乡(二)

日照小说网 www.rizhaoxsw.com,最快更新三国之最强皇帝 !

    第二章衣锦还乡(二)

    刘宏以远藩弱枝的身份,承继大统,本就毫无根基可言。即位之初,内有窦太后,外有窦大将军,可以说,只要窦氏愿意,刘宏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昌邑王。

    之后,窦氏虽被诛灭,但取而代之的曹节、王甫等一干权阉,依旧就暗中的把持着朝政,若非宦官的权势必须紧紧的依附在皇权之上,否则,刘宏也要对曹节生出芒刺在背的感觉了。

    直到曹节病死,刘宏才算是完全掌握了汉帝国的最高权柄,不用再仰人鼻息了。

    然而,正是这十多年中,那种朝不保夕、如履薄冰的处境,让刘宏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心理——天下未必一定是自己的,只有自家的田产、珍宝,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。

    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,刘宏这个大汉天子,却总是做出一副“捞一票走人”的姿态,这种心理,甚至在他的皇位已经稳固之后,也没有多大的转变。

    为了让自己在“退位”之后,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,刘宏早早的派人在自己的家乡,中山国的蠡吾县,购置了大量的田产,修建了豪华的庄园。

    只是刘宏就没有想过,古往今来,失去皇位的天子,有几个好下场的?你就这么确定,自己一定能成为昌邑王第二,而不是秦子婴第二?

    自然,以刘宏的聪明,他未必想不到这点,只是不肯面对现实,以及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罢了。

    狡兔三窟,就算另外的洞穴实际上没什么用处,但总比只有一个窟窿,随时会被堵死的情形,更让人有安全感。

    蠡吾县的庄园,前后修建了将近十年,据说规模已经不亚于一座行宫,可是刘宏却还从来没有机会去亲眼看过,这让守财奴脾性的刘宏,怎么放得下心。

    刘宏素来以擅长经营田产自诩,如今,自己有这么大的一片产业,不但没有机会亲手经营,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,这还算是一名大汉的好地主吗?

    更何况,刘宏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了,家乡的风物,已经在他的脑海当中渐渐模糊,儿时的玩伴,不知如今已长成什么模样,昔日的乡邻,而今是否健在?隔壁的翠花是否风姿犹存?可有女儿孙女(大雾?

    如今天下方定,四方战乱终于平息了,道路通畅,旅途安全,何乘此机会,回乡一趟?

    想到这里,刘宏的心情颇有些激荡,随后便做出了决定——巡幸河间国以及家乡蠡吾县。

    前面说过,蠡吾县实际是属于中山国管辖的,但是,无论是桓帝刘志,还是刘宏,都出自河间孝王一脉,因此,河间孝王刘开便被追尊为孝穆皇,庙称清庙,陵称乐成陵。

    刘宏此次回乡,肯定要祭祖,所以,河间国是他必须要去的地方。

    刘宏要巡幸河间的消息一传出,朝堂上自然少不了反对的声音。

    这些声音,大多认为,天下方定,正是需要休养生息,恢复民力的时候,而刘宏在此时巡幸地方,免不了又要劳师动众,耗费民脂民膏,更别说车驾所至之处,随行的內侍会不会乘机勒索地方,而随行的军士会不会惊扰百姓了。

    刘宏对此照例是置之不理,恍若未闻,依旧我行我素的为出巡做准备。

    而刘照的反应也很平静,他很清楚自家老爹的秉性,一旦下定决心的事情,那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的,因此,劝阻是根本没有可能的,只能想方设法,尽可能的“止损”。

    相对于刘宏其他的爱好,出巡已经算是相对省钱的了,从上次巡幸上林苑来看,一次普通出巡的消耗,甚至还不及刘宏在宫中赛驴的花费高。

    所以,刘照并没有劝谏的打算。

    不过,在反对的声音当中,有一个人的说法,却引起了众人的注意。

    这就是太史令董扶的奏疏——“前者北方有赤气,东西竟天,当有阴谋,不宜北行”。

    董扶的预言,刘宏还是相信的,只是,若只因董扶的预言,就放弃这次出巡,刘宏却又不甘心。

    就在刘宏犹豫不决之时,张让观颜察色,正准备跟刘宏说些什么,那边蹇硕却抢先禀道:“陛下,董太史虽然精通天文,善解天象,但是,他与朝中的士人关系亲切,往来素密,此次上疏,恐怕就是想借天象,来吓阻陛下,还望陛下三思!”

    刘宏闻言,微微点头,一副颇以为然的样子。张让看了,心里不大舒服,本来他并没有劝阻刘宏出巡的意思,如今见蹇硕抢了自己的风头,便出言劝道:“陛下,董太史所言,素来灵验无比,还请陛下熟思之。陛下乃身系天下,万不可有丝毫的大意啊!”

    “张公多虑了,如今天下安泰,四方平靖,陛下出巡,能遇到什么危险?就连董太史也只说有阴谋,这简直就是托词——陛下身边,有羽林虎贲,五营军士的重重护卫,就算真有反贼敢冒渎龙威,我等也能将其击退!”蹇硕昂然道。

    “蹇黄门的勇武,我等并不怀疑,只是——”段圭故作沉吟状。

    众人望着段圭,心中纳罕——按说,段圭常与蹇硕共为一党,就该共同进退才是,如今,听段圭的口气,却似乎对蹇硕的想法,不尽赞同。

    然而,段圭紧接着说出的话,却向众人表明,他与蹇硕,的的确确是穿着一条裤子的。

    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”段圭先文邹邹的吊了一句书袋子,然后略微压低了声线,道:“如今天下各地的叛贼,皆被剿灭一空,自然不用担心。可是,陛下有没有想过,此番出巡,陛下一旦离京,整个洛阳,乃至整个河南,便都在何氏的掌握当中。若是他们乘此机会,拥立弘农王上位的话……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刘宏登时脸色一白,随即便微微眯起了眼睛,似有所思。

    而张让、赵忠等人,也当即噤若寒蝉,不敢再随意插话。

    如今,刘照背后的势力已经相当庞大,就连刘宏,若没有大决心、大毅力、大手段,也休想轻易处置,更何况他们这些中官!一旦卷入了刘宏刘照父子之间的争斗,恐怕稍不留意,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!

    因此,上上之策,就是在两者之间,圆滑处事,两边都讨好,两边都不得罪,方能保全自身。

    “陛下勿忧,此事也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。”在一片沉寂当中,蹇硕嗓音洪亮的说道:“陛下只须在出巡的时候,命弘农王随行伴驾即可。”

    刘宏闻言,将双手一拍,哈哈笑道:“不错,不错,这倒是个恰到好处的方法。”

    其实,刘宏在内心深处,对刘照还是保留有几分信任的,只不过,他对何氏一门,以及士人集团的某些人,却深怀猜忌。

    就算刘照不想成为不忠不孝之人,也架不住这些家伙强行拥立呀!

    索性釜底抽薪,将刘照带在身边,让他们想强行拥立也找不到对象,既消除了隐患,又全了父子情分,一举两得!

    刘宏赞许的望了蹇硕一眼,随即便派人传召,命刘照随行伴驾,一道出巡。

    而张让等人,则别有深意的看着蹇硕,心中除了妒忌,还有一丝不解。

    按说,段圭方才的那段话,已经成功挑起了刘宏的猜忌之心,若是没有蹇硕所出的主意,刘宏说不定只得被迫放弃这次出巡。

    可以想象,被阻挠了雅兴的刘宏,心里会又多么的愤怒,而这一腔怒火,最终会烧到此事的罪魁祸首,亦即何氏一门乃至弘农王身上去。

    父子相疑,夫妻反目,这不正是董候一党所乐见的吗?为何蹇硕反倒会出言化解了这段危机呢?

    真叫人想不透。

    再说刘照,董扶的上疏,本就在他的预料当中,因为史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,只不过没载明上疏的太史令到底是谁,而在本时空当中,却阴差阳错的成了董扶罢了。

    至于预言所说的“阴谋”,刘照也很清楚,无非就是冀州刺史王芬,与许攸等人合谋,想乘刘宏巡幸河间的时候,发动兵变,诛杀权阉一党,改立合肥侯为帝。

    那么,王芬等人的阴谋,能够成功吗?

    不能。

    首先,不管是原本的历史,还是本时空,有一个基本的原则,是一直存在,并没有发生变化的。那就是,王芬等人的阴谋,并没有得到士人集团的广泛认可,力量太过薄弱,所拥立的合肥侯,更是没有任何号召力。

    正如曹操所批驳的——你们的势力再大,能比得上七国联合吗?合肥侯的身份再高贵,能比得上吴王、楚王吗?

    因此,这次政变,从根本上,就没有成功的可能。

    其次,历史上的王芬,是借口平定黑山贼,才能调动军队,预备兵变的。而现在,黑山贼早就被招安了,王芬又何来的借口,调动军队呢?

    所以,刘照根本不用为王芬谋叛一事而担心。

    但是,刘宏下诏,命他伴驾随行,一同出巡河间,这件事可就出乎刘照的意料了。

    诏命抵达之时,刘照正在花园中消暑,顺带与卢、王兄弟等人谈一谈最近学习《诗经》的心得。

    接到诏命后,众人一时都没了继续讨论《诗经》的心思,转而议论起此事来。

    “釜底抽薪罢了。”裴潜摇着羽扇,倚在小几上,慵懒的说道。

    在刘照的属臣当中,裴潜算是一个异类,一者,卢、王兄弟都是志诚君子,与刘照谈论,多为坐而论道,在大道理上匡正刘照,唯有裴潜,一点也不忌讳谈论阴谋诡计;二者,卢、王兄弟在刘照面前,时刻都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势,绝不会像裴潜那样懒散。

    刘照望了裴潜一眼,心里颇为羡慕裴潜的坐姿,出于对卢、王兄弟的尊重,刘照也不得不陪他们正襟危坐——唉,这还叫花园消暑吗?

    可是,随着年岁的增长,卢、王兄弟面对他,也是越来越循规蹈矩,这大概是卢植、王允特意嘱咐的吧。

    正当刘照暗自感叹时,边上又传来了裴潜的声音:“天子无非是担心自己前脚刚离开洛阳,大将军便会拥立殿下上位,把他活生生的逼成太上皇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天子的兴头都在出巡上,未必就又这个心,能想到这一点,恐怕,这又是中官们的谗言所致。”卢恺道。

    “哼!”王景怒哼一声:“真是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!殿下仁孝,根本就不会答应这种不忠不孝,不仁不义之举!而在朝堂之上,无论是卢公,还是臣父,也都绝不会赞同的!没有殿下的允许,没有重臣的支持,大将军又怎敢行此悖逆之事!”

    “可天子却下了让殿下同行的诏命,看来,多多少少还是对殿下起了猜忌之心。”裴潜沉吟到:“殿下日益年长,对天子的威胁也是日益增加,这些,恐怕都不是殿下仁孝能解决问题的啊!”

    “文行!你可不要教唆殿下……”卢恺登时板起了脸,沉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子和,毋须如此,文行只是提醒我谨慎应对,绝无他意。”刘照赶忙出面为裴潜缓颊。

    “哈哈,子和没说我离间殿下父子,已算是留口德了。”裴潜笑了笑,毫不以为意:“殿下虽然仁孝,但是三人成虎,若是诸常侍在天子耳边日夜进谗,离间殿下父子之情,我怕天子却未必有那么慈爱啊。”

    再说刘照,董扶的上疏,本就在他的预料当中,因为史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,只不过没载明上疏的太史令到底是谁,而在本时空当中,却阴差阳错的成了董扶罢了。

    至于预言所说的“阴谋”,刘照也很清楚,无非就是冀州刺史王芬,与许攸等人合谋,想乘刘宏巡幸河间的时候,发动兵变,诛杀权阉一党,改立合肥侯为帝。

    那么,王芬等人的阴谋,能够成功吗?

    不能。

    首先,不管是原本的历史,还是本时空,有一个基本的原则,是一直存在,并没有发生变化的。那就是,王芬等人的阴谋,并没有得到士人集团的广泛认可,力量太过薄弱,所拥立的合肥侯,更是没有任何号召力。

    正如曹操所批驳的——你们的势力再大,能比得上七国联合吗?合肥侯的身份再高贵,能比得上吴王、楚王吗?

    因此,这次政变,从根本上,就没有成功的可能。

    其次,历史上的王芬,是借口平定黑山贼,才能调动军队,预备兵变的。而现在,黑山贼早就被招安了,王芬又何来的借口,调动军队呢?

    所以,刘照根本不用为王芬谋叛一事而担心。

    但是,刘宏下诏,命他伴驾随行,一同出巡河间,这件事可就出乎刘照的意料了。

    诏命抵达之时,刘照正在花园中消暑,顺带与卢、王兄弟等人谈一谈最近学习《诗经》的心得。

    接到诏命后,众人一时都没了继续讨论《诗经》的心思,转而议论起此事来。

    “釜底抽薪罢了。”裴潜摇着羽扇,倚在小几上,慵懒的说道。

    在刘照的属臣当中,裴潜算是一个异类,一者,卢、王兄弟都是志诚君子,与刘照谈论,多为坐而论道,在大道理上匡正刘照,唯有裴潜,一点也不忌讳谈论阴谋诡计;二者,卢、王兄弟在刘照面前,时刻都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势,绝不会像裴潜那样懒散。

    刘照望了裴潜一眼,心里颇为羡慕裴潜的坐姿,出于对卢、王兄弟的尊重,刘照也不得不陪他们正襟危坐——唉,这还叫花园消暑吗?

    可是,随着年岁的增长,卢、王兄弟面对他,也是越来越循规蹈矩,这大概是卢植、王允特意嘱咐的吧。

    正当刘照暗自感叹时,边上又传来了裴潜的声音:“天子无非是担心自己前脚刚离开洛阳,大将军便会拥立殿下上位,把他活生生的逼成太上皇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天子的兴头都在出巡上,未必就又这个心,能想到这一点,恐怕,这又是中官们的谗言所致。”卢恺道。

    “哼!”王景怒哼一声:“真是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!殿下仁孝,根本就不会答应这种不忠不孝,不仁不义之举!而在朝堂之上,无论是卢公,还是臣父,也都绝不会赞同的!没有殿下的允许,没有重臣的支持,大将军又怎敢行此悖逆之事!”

    “可天子却下了让殿下同行的诏命,看来,多多少少还是对殿下起了猜忌之心。”裴潜沉吟到:“殿下日益年长,对天子的威胁也是日益增加,这些,恐怕都不是殿下仁孝能解决问题的啊!”

    “文行!你可不要教唆殿下……”卢恺登时板起了脸,沉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子和,毋须如此,文行只是提醒我谨慎应对,绝无他意。”刘照赶忙出面为裴潜缓颊。

    “哈哈,子和没说我离间殿下父子,已算是留口德了。”裴潜笑了笑,毫不以为意:“殿下虽然仁孝,但是三人成虎,若是诸常侍在天子耳边日夜进谗,离间殿下父子之情,我怕天子却未必有那么慈爱啊。”